毕业第10个月,从深圳到香港;再从四大、银行到基金公司Analyst | 中环小酌
没有谁的旅途是一帆风顺的,港漂也如此,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中打拼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是来之不易。
大多数人在最开始融入香港时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后默默离场,而能够坚持镇守心中理想,一步一个脚印扎根香港的人更难能可贵。
不得不说勇敢的行动派更容易做到自我实现。比如,我认识的Jason就是这样一个人……
“Jason,你不是在深圳工作了吗,怎么现在又回到香港了?”
“这就说来话长了。”
我们坐在SoHo区一家小酒吧里,没几个人。店里内外的灯饰都亮堂着,亦如他今天光彩照人的神态。
01
——毕业前被放鸽子的,可能只有我吧。
“按在内地上学时的成绩和表现,其实我大学毕业就能在内地进入金融公司上班的。
但就是犟呗,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,从小受TVB耳濡目染,对香港有一种情结,觉得这里有中西融合的文化跟忙碌的生活节奏。又想着珠港澳大桥快修好了,在离家这么近的香港金融圈工作,休息时间回去也方便,就来香港读研究生换个IANG咯。”
怕简历不漂亮,研究生结课前我参加了实习。
那是很顶尖的一家做对冲基金的公司,机会和平台都不错,自己也想通过好好表现图个转正。项目期间,MD口头答应给我Offer,但同时又表示因为我没有毕业,目前还不能正式签。于是我就老老实实跟项目,到导师催论文时才返校。
那时梦想着毕业后去做对冲基金就一定拼命干,而且这一家Branding又好,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很大,我要对得起MD这样的知遇之恩。
结果,等了一段时间没有回应就明白——我被放鸽子了。
说不失望是假的,本以为自己是个挺幸运的人,结果肥皂泡就这么不声不响破灭了。不过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伤感,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很焦虑,我调整个半天就继续开始投简历面试了。”
02
——明明没有收到其他offer,还把四大咨询的橄榄枝给拒了。
“毕业前的4月,我面上了四大之一的实习项目,是深圳咨询Office的Offer,给类似宝马、奔驰这种做咨询。
从那时起,我就开启了香港深圳两地爆跑的模式,每天搭6点半的东铁线去深圳上班,晚上8点能回到香港都算早的,有时候OT还要忙着学校的Project和期末考,过得兵荒马乱。6月底实习完后其实是有机会留下来的,Director挺喜欢我,问我要不要留任,但当时我们部门没有Head Count,他就告诉我另一个部门是做IT咨询的,可以马上给Return Offer,他愿意为我保荐。
怎么说呢,其实对一个金融专业的人来说,或者说对一个商科的人来说,如果能进投行、券商研究所或者是基金公司的话,那你的目标多半不会是四大;即使进入四大,只要你一心想做金融,那最终还是会跳到我刚列举的公司。当然,如果想做行研,但一开始没经验进不了券商、研究所的话,可能会从四大开始做,做了几年就开始往券商、研究所跳;然后又因为券商、研究所是卖方,基金是买方嘛,多半也会再次往买方跳的,成为基金经理。毕竟做金融的人,目标还是做投资的,不是做投行就是做基金,除非说目标是以后做财务总监或者四大的Partner。
我又太倔,经过研究生这段日子,对金融业越多感悟就越觉得自己应该留在香港。同时家人很希望我能留港,可能他们的期望比较简单,就是希望我有这么一种香港身份,但其实香港对我的意义远不止那些:香港有竞争非常激烈的金融环境,我希望在这里生存下来,找到一份合适的岗位,能做出事业证明自己。当四大那家邀我留下时,我就更加确定自己的想法——我要留在香港,所以我就把这份Offer拒掉了。
压力山大,我还没有收到其他Offer就把四大那家拒了,明明这家的咨询算四大里头最好的,和朋友说起这事时他们都觉得难以置信,说我胆子太大了。
家人知道后也经常给我打电话,叫我不要太紧张。但我知道他们比我更焦虑:自家孩子在香港读了研,居然毕业了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。
我有些愧疚。
继续留港投简历、面试,于我而言或许是为了坚定自己的选择,但在他们眼里可能会有另一种想法——我在逃避,尽管他们没有讲出来,但我知道他们对我的期望有多高。坦白说,我们家并不是那种条件很好的富贵家庭,如果一直在香港耗着,生活成本就……我确实纠结了。
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毕业后我搬到了深圳。”
03
又一次面临选择。
“毕业后在深圳的那段日子太煎熬了。
17年的夏天,我同时做着一家国内Top5的证券研究所和一家日本的证券研究所的实习,当然——他们互相不知道。没有底薪的情况下,我白给这两个研究所干活,每天都被Manager索要报告,熬夜通宵是家常便饭,洗澡薅头发时,唰唰地掉。不夸张地说,我的脑袋只有每天睡觉的时候才能稍微休息。
好在当时在Top5的那所工作是研究港股,所以搬到深圳住的那段时间经常有机会到香港,听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业绩会,去做交流、写报告。在我几乎要被生活榨干的时候,还能和香港保持这样的联系,已经很满足了。
可打心底里我还是没有认命的。从7月到9月,我骑驴找马,边上班边往外投了200多份简历,面了花旗、法兴、J.P.Morgan、海航资本、中银香港、Factset和一些做M&A的金融咨询公司,零零总总不下20家。每次过海关时都觉得:这次应该会很有希望吧,但都失望而归。
我一度以为自己要神经衰弱。每当听到邮件声和电话铃声想起,都以为是自己曾经投过的公司或者面试过的公司发来Offer通知,心跳飞快,结果往往都不是期待中的回复。而且尤其害怕家里的问候,怕他们为我担心工作和身体,总是在加班后的末班地铁上告诉家人今天状态不错,和同事吃夜宵所以回家有点晚,其实坐在地铁上的时间多半都要打开电脑赶报告进度。
Jason在知乎的答疑回忆 | 已授权
意外惊喜发生在8月底,学生时代引荐我去J.P.Morgan面试的猎头又找到我,说香港的一家知名外资行给了我Offer,问我要不要去。
我又一次面临选择。
Top5的券商研究所在国内表现不俗,是新财富排行榜上有名的一家,转正机会近在眼前。猎头在这时候抛给我这么一个绣球来,我有些犹豫……
回想这些日子的煎熬,慢慢认识到自己实在是很喜欢做行研、看股票,给上市公司做估值等等……决定了,还是进香港外资行吧,在更发达的地区、更成熟的平台积淀一下,以后说不定有机会跳别的。何况当务之急是——减轻家里的负担。
打定主意后,我辞去两家研究所的工作,在猎头的介绍下,9月入职了外资行,搬回香港。”
04
——外资行的HR扒拉出我的简历,向我推荐了另一个Permanent岗位。
“说实话,我知道自己在外资行只是职业规划中的缓兵之计。尽管商业银行并不是我求职所考虑的,但在这里,我也体会了一把“被惜才”的滋味。
我一开始被安排在Retail Banking工作,是Contract性质的岗位。结果有天HR又重新翻到我的简历,就打电话跟我说Commercial Banking,就是商业银行部那边有一个岗位是Permanent的,让我去尝试,应该问题不大,我就去了。
外资行Commercial Banking Offer
经过层层筛选,在2017年农历大年三十那天,我拿到了Permanent Offer,成为外资行正式编制的员工。
不过我在Commercial Banking转正3个月后,也就是在外资行total 10个月吧,运气爆表,有一个很好的机会降临,我面试成功,跳到现在这家基金管理公司。终于,我初步实现了目标,成为了买方。
距离我毕业,已经过去了一年。
能进买方是我的终极目标,从小买方到大买方,从一个私募到公募,将来成为一个基金经理,这就是我的职业梦想。
当这样一个机会横空出现时我很珍惜,不用让我在四大卖身几年(其实卖了),再跳研究所(其实跳了,而且是侍奉二主),再跳基金,我就毫不犹豫地跳了。何况Pay也还行,比外资行多,至今进入公司半年时间,工资涨了相当一大截。虽然还算不上顶尖,但至少我已经站在这样的平台,做的也是我很喜欢的工作,知道每天干些什么,且是有意义的、能驱动自己成长、能为公司带来价值,那么我来香港读研和工作的目的都初步达到了。
若仅仅是为了一份高薪工作留在香港,我恐怕早就饿死回去了,毕竟内地机会更多也更好融入。回想起来,自己一系列决定都蛮大胆,拒了这么多好工作,破釜沉舟,步步为营,经历2年多的磨炼,终于开始走上正轨,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?”
全文插图图源 | Pexels
“那后来呢?”我问他。
“不告诉你,哈哈。开个玩笑,现在也就做了大半年,还不够经历聊,等我在基金公司做分析师满个一年再在知乎开个帖子,就命名为《内地人在香港做基金公司Analyst是怎样一种体验》,到时候再和你聊吧。今儿个高兴,我买单。”
怎么样?你也想说出自己的故事?
(或者诓我们老板一杯酒喝?)
欢迎大家在文中或者我们的微信后台留言,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自己的故事,一旦选中,我们会给予300港币的奖励,并且和你相约中环,喝一杯,详细聊聊你的过往!
中环小酌
往期回顾
☑ 在香港,恋人进入金融业,我就会被绿吗?
(后台回复“NTR”)
☑ 别笑了!港漂们敢说这些丢脸的事你没做过?
(后台回复“丢脸”)
☑“港漂第5年,我在麦当劳里炸薯条。”
(后台回复“薯条”)
近期热点推荐
其他热点推荐
后台回复“薪酬” | 薪酬报告出炉,起薪最高竟是它 |
后台回复“求职” | 在港求职用这6个渠道就够了 |
后台回复“博士” | 港漂博士到底值多少? |
后台回复“招聘” | 大湾区最大招聘会等你来! |
后台回复“碾压” | 港漂在这方面再次碾压内地! |
后台回复“大摩” | 大摩两大60K+薪酬职位快看 |